公元1368年,朱元璋下定决心驱逐蒙古贵族,收复失地。他任命徐达为主帅,常遇春为先锋,指挥精锐的明军北伐。一路上,明军攻无不克,常遇春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在塞外展开大规模进攻,屠戮元军无数。消息传到南京时,朱元璋欣喜若狂,连声夸赞常遇春的勇猛果敢。
然而,好景不长,令人惋惜的消息很快传来,常遇春在回京途中突然暴病离世。年仅39岁的他正值鼎盛之年,谁也无法想到如此骁勇的将领竟然英年早逝。
回顾常遇春的过往,他原本只是一个遵纪守法的普通百姓。在元朝末年,天下动荡,百姓苦不堪言。常遇春在元朝的压迫下,被逼得走投无路,最终投奔了当时濠州的一个山贼头子——刘聚。初时,他过上了饮酒作乐的日子,但常遇春从小习武,深知自己不应屈居于一介山贼之下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,他发现刘聚并没有远大志向,最终决定离开。
展开剩余79%就在他迷茫之时,江湖中传来朱元璋的传奇故事。朱元璋凭借机智与卓越的统帅才能,屡战屡胜,且礼贤下士,善待人才,这一切令常遇春心动。他四处打探朱元璋的行踪,终于在途经和阳城时遇到了朱元璋。
常遇春跪下恳求朱元璋接纳自己为臣,刚开始朱元璋并未重视他,只认为他是一个路过的灾民,或许只是为了求一顿饭才来求援。朱元璋吩咐卫士将其赶走,但常遇春急忙磕头再三表明自己的忠诚。朱元璋见他如此真诚,心软答应给他一个机会。
当时,朱元璋正准备渡江攻打元朝的重镇——太平城,他告诉常遇春,只要能在这场战斗中立下战功,便会正式收他为部下。常遇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当时,元军在长江一带防守极为严密,朱元璋的多次进攻皆遭遇失败,眼看伤亡不断,朱元璋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。这时,常遇春跃马持刀,主动请缨,冲在了最前面。
他毫不犹豫地跃上小船,顺流而下,直冲元军阵地。元军士兵见常遇春孤身一人上阵,都被吓了一跳,迅速举起长矛进行反击。然而,面对长矛密集的攻击,常遇春不仅没有退缩,反而愈战愈勇,他的英勇表现令元军士兵感到惊恐,最终大部分敌人被击溃,常遇春一人力挽狂澜,屠戮敌军无数。
战后,朱元璋对常遇春的勇猛表现赞不绝口,兑现了诺言,正式任命他为亲卫将领,并授予“先锋总管”的职务。从此,常遇春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日益上升。朱元璋识人善任,很快就将常遇春任命为仅次于徐达的先锋官。徐达擅长排兵布阵,指挥得当,而常遇春则凭借英勇无敌的表现为徐达制造战场上的混乱,两人互补协作,堪称天作之合。
在与陈友谅的激战中,徐达负责指挥,常遇春则屡屡舍身忘死,令敌人陷入苦战。尤其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,常遇春勇敢护主,一箭射中敌将张定边,保住了朱元璋的性命。鄱阳湖一战后,朱元璋成功稳住了南方局势,逐步实现了对南方的统一,并开始筹划北伐事宜,正式宣告开始北伐。
朱元璋任命徐达为主帅,常遇春为第一先锋,心中充满信心,相信在两人的合力下,元朝必定会被击溃。果不其然,常遇春和徐达的步伐所到之处,元军纷纷投降,甚至连元朝的皇帝也仓皇逃回漠北。攻占大都后,二人将捷报带回南方,朱元璋喜出望外,并宣布将大都改名为北平城。
然而,元顺帝不甘心败北,悄然集结兵力,准备反扑。正当他企图重新夺回大都时,徐达早已洞察其意图。常遇春再次大展英勇,将元军打得溃不成军,最终追击至漠北,将元顺帝残余势力彻底赶出中原。朱元璋得知这一消息后,欣喜若狂,亲自准备了盛宴,等待常遇春凯旋归来,欲以酒宴来庆功。
然而,命运作弄人,正当朱元璋在宫中翘首以盼时,一则噩耗传来:常遇春在柳河川突发重病,且不治身亡,年仅39岁。朱元璋难以置信,反复确认后,仍无法接受这个事实,悲痛欲绝,甚至一度昏厥过去。常年并肩作战的勇将骤然离世,给朱元璋带来了巨大的打击。
常遇春的突然去世令人痛心,但也引发了许多关于死因的讨论。最为可信的说法是,他死于“卸甲风”。“卸甲风”是指士兵在长期穿戴盔甲后,战斗或训练结束后突然脱去盔甲,由于气候变化,冷风袭入身体,导致急性炎症,造成腰部肌肉严重损伤。常遇春在塞外连续作战,经历了极热的夏季,且昼夜温差大,长时间没有机会脱去盔甲,战斗胜利后他脱掉盔甲,却因此染上了此病,最终导致早逝。
历史上的常遇春以勇猛无畏著称,但他的离世无疑是大明朝的一大损失。朱元璋对他功勋卓著,亲自追封他为“开平王”。尽管常遇春未能活见朱元璋的封赏,但对于这样一位英勇无畏的将领而言,死于战场,也许才是他最荣耀的归宿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新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