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,位于唐朝和宋朝之间,短短几十年间中原大地先后建立了五个朝代。后梁通过推翻唐朝建立,后周则被赵匡胤篡位,创立了宋朝。后唐是最具战斗力的,而后晋却甘愿屈服成为契丹的傀儡皇帝,至于后汉,则是一个仅仅存在了四年的短命朝代,似乎只是为了凑数而存在。那么,这个在短短几年内就消失的后汉,在当时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呢?
后晋的建立者石敬瑭,以割让燕云十六州的代价,依靠契丹的力量推翻了后唐,建立了后晋。作为一个儿皇帝,他不仅向契丹称臣,甚至在自己称帝后继续保持臣属关系。这个行为也为后晋打下了不堪的政治基础。石敬瑭去世后,侄子石重贵继位,成为晋出帝。年轻气盛的晋出帝并不认可大爷石敬瑭向契丹屈膝的举动,毅然拒绝了继续称臣的要求,结果直接招来了契丹的进攻。
展开剩余82%契丹虽然战斗力强大,但辽太宗耶律德光两次进攻后晋,依然损失惨重。迫不得已,契丹决定通过幽州节度使赵延寿进行诈降,吸引后晋前来攻打。后晋果然上当,晋出帝下令姑父杜重威率领大军北征。正是由于杜重威的背叛,导致后晋的防线大幅空虚,使得契丹趁虚而入,直达后晋的都城开封。
随着辽太宗进入开封,后晋政权如纸糊一般轰然倒塌。开封的群臣和地方藩镇纷纷投降,晋出帝一家被送往辽国黄龙府,而辽太宗趁机自立为帝,改国号为辽。尽管辽太宗想要统治中原,但他却管理无方,纵容辽军在中原肆意烧杀抢掠,激起了中原百姓的强烈反感。各地百姓纷纷起义,流寇四起,连地方藩镇也蠢蠢欲动。
后晋时期,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的力量最为强大。刘知远出生贫寒,早年为后唐的偏将,凭借救石敬瑭一命,得到了后者的极大信任,成为亲信。此后,他被任命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,担任禁军的最高统帅,并最终晋升为河东节度使,负责抵御契丹。辽军南下时,刘知远并未急于出兵,而是静观其变,深知此时机会已至。947年2月15日,他正式称帝,但依然沿用“晋”国号,号召中原各地反抗辽国。这个举动得到了各地百姓的响应,投降的将领纷纷为刘知远效力。
辽太宗见到中原各地的反抗愈加猛烈,根本无法维持统治,不得不决定撤军。临走时,他掠夺了后晋的百官、宫女宦官和府库的所有财富,但还未到达上京便因病去世。辽太宗的突然去世,给辽国内部带来了巨大的权力斗争。首先,军中将领拥立耶律阮为帝,成为辽世宗。而辽国的皇太后则偏向耶律洪古。双方爆发了内乱,最终耶律阮胜利,太后在众人的劝说下才承认了他的新帝位。
趁着辽国内乱,刘知远果断出兵,成功进入河南。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,最终于947年6月11日进入开封,宣布建立后汉。随着后汉的建立,原晋国的藩镇纷纷归顺。然而,杜重威这位曾被辽人扶持的将领,假意投降,但实际上却在邺都反叛。刘知远未曾杀掉他,而是通过承诺不杀他的方式促使杜重威开城投降,甚至封他为楚国公。
然而,刘知远的统治并未能持续太久。由于他长子刘承训的早逝,刘知远陷入深深的悲痛中,最终于948年1月驾崩,仅在位一年。刘知远去世前将帝位传给了只有18岁的次子刘承祐,并指定了苏逢吉、杨邠、史弘肇和郭威四位辅政大臣。刘知远临终时还特别嘱托刘承祐杀掉杜重威,以绝后患。三天后,杜重威及其家族被杀,后汉政权暂时去除了一个隐患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后汉政权的安稳。刘知远去世后,辅政大臣之间的权力斗争加剧。武将出身的辅臣们频繁对文官发难,文官和武将的矛盾公开化,甚至爆发了暴力冲突。年轻的刘承祐在处理朝政时显得懦弱无力,无法制止大臣们的争斗,整个朝廷陷入了混乱。
最终,刘承祐的暴政导致了内乱的爆发。950年11月,刘承祐以杨邠、史弘肇和王章谋反的罪名将他们一一处死,并株连家族。与此同时,他还派人刺杀郭威,企图夺取实际权力。郭威在外听闻家族遭遇毒手,愤怒之下宣布以“清君侧”的名义起兵,迅速征服开封。刘承祐闻讯后仓皇逃跑,但途中被乱兵所杀。11月14日,郭威抵达开封,假意迎立刘知远的侄子刘赟为帝,随后借机起义自立为帝,史称后周。
此时,郭威乘胜追击,迅速集结力量,废除了刘赟的帝位,将其囚禁,并正式自称为周帝,彻底灭掉了后汉。自后汉建国至灭亡,仅历时四年,成为五代时期最短命的王朝。
尽管后汉在史册上快速消失,但其影响并未完全终结。刘赟的父亲,河东节度使刘崇,在北方建立了北汉。刘崇是刘知远的弟弟,早年便接替其兄担任河东节度使。郭威篡位时,刘崇本欲南下,但因郭威以虚假的帝位继承问题分散了注意力,未能付诸实践。最终,刘崇也在晋阳自立为帝,继续维持汉国号,史称北汉,直到北宋时期被灭。
总结来说,刘知远的短命帝国,实为背负多重政治、军事困境的产物。无论是他缺乏长远的统治能力,还是其辅政的权力斗争,都导致了后汉政权的速亡。刘承祐的暴政和未能稳固自己的统治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。最终,后汉的灭亡,不仅是政治动荡的结果,也反映了五代时期中原各个割据势力之间的激烈斗争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新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