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多人常常说,伴君如伴虎。在那个皇权至上的时代,皇帝掌握着生杀大权,大臣们稍有不慎,便可能丢掉官职,严重的甚至会丢掉性命,甚至牵连整个家族。明朝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官员,因为家中有事,请假六天,但第七天回来之后,却被朱元璋下令“拖出去砍了”。这位悲剧的官员,名叫周衡,生于书香世家,年少聪慧,勤奋学习,十年寒窗,终于考取功名,步入仕途,成为了天子身边的官员。尽管他的官职不大,但却无人敢轻易得罪他。
朱元璋与周衡的初次交往,是在殿试上。朱元璋为了考察这批学子,故意在宣读经典时读错了两个字,之后问在场的学子们有谁敢指出他的错误,希望能挑选出一位直言进谏、不畏权威的清官。然而,所有的学子们都畏惧皇权,没有人敢开口。就在这时,周衡毫不犹豫地站出来,指出了朱元璋的错误。朱元璋一方面对周衡的勇气感到惊讶,另一方面也对他的学识深感钦佩,认为明朝亟需像他这样直言不讳、敢于纠错的能人。于是,朱元璋大悦,立即任命周衡为一名谏官,这个职位虽然不高,但却具有特殊的权力,专责向皇帝进谏,提醒其不犯错误。
展开剩余78%刚刚上任时,周衡便在朝堂上大胆提出多次批评,直言不讳地指出皇帝的种种过失。朱元璋虽然心中不悦,但还是忍气吞声,理智地容忍了周衡的批评,并且多次表扬他“敢言正直”。周衡也因此更加卖力地提出建议,想要帮助国家改进,成为了明朝官员中的一个亮点。这种良性互动,让朝堂上其他官员也纷纷效仿,勇敢地进言谏官,形成了一种风气。
然而,好景不长,朱元璋并不是那种能够长期容忍别人顶撞的帝王。虽然理智上他知道周衡的批评对自己有益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情感逐渐占据了上风,朱元璋的容忍度开始下降。他那种睚眦必报的个性也慢慢显露出来,心中对周衡的记恨也日渐加深。转折点出现在周衡向他建议减免赋税时。当时的明朝刚刚经历战乱,百姓疾苦,田地荒芜,周衡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认为此时应该减免赋税,让百姓有机会休养生息。
朱元璋听后,觉得有些道理,于是下令减免了江南的三年赋税和北方的两年赋税。消息一传开,百姓们欢欣鼓舞,纷纷称赞朱元璋是一个明主,大家都认为在他的治理下,明朝必定会昌盛,国运也会长久。然而,随着一年过去,国家财政压力逐渐显现,给官员们发放的功勋奖赏、战士们的军饷以及维持朝廷运转的费用,让国库捉襟见肘。于是,朱元璋做出了一个决定,恢复原来的赋税。
这个决定让全国上下顿时陷入沉寂,百姓们感到更加沉重的负担。朱元璋的决定令大家意外,但更令百姓深感失望。周衡深知百姓疾苦,心痛不已,决定再一次进谏,希望能够恢复减免赋税的政策。在他的坚持下,许多大臣也纷纷劝解,最终朱元璋被迫撤回恢复赋税的指令。然而,朱元璋心中对周衡的怨恨,却因这一事件变得愈发深刻。对于他来说,这一妥协是无法抹去的耻辱。
从那时起,朱元璋每次看到周衡上奏进谏,就会想起自己曾经在减税问题上的退让。这种心结让他对周衡的态度彻底改变,从最初的欣赏变成了深深的忌恨。尽管他无法立刻将周衡赶出朝堂,但周衡的存在始终如同一根刺,刺痛着朱元璋的心。
终于,在一次周衡回家处理家事时,朱元璋找到了他的新把柄。周衡家中发生突发状况,急需他回家处理,于是向朱元璋请了六天假。朱元璋一心想着六天不用听到周衡的进谏,便愉快地同意了。然而,六天过后,周衡并未按时归来。朱元璋起初觉得疑惑,之后却转为狂喜——他终于抓到了周衡的错处。
实际上,周衡并非故意耽搁,他在返回途中遇到风浪,船只倾覆,船家丧生,而他自己侥幸生还,最终赶回京城。按照常理,这种因不可抗力原因导致的延误应该可以宽容,但朱元璋却并不打算放过周衡。在见到周衡归来后,朱元璋立即下令:“来人,拖出去砍了!”就这样,这位曾经直言不讳的名臣,在一场权力斗争中悄然落败,结束了他的一生。
朱元璋的做法也揭示了一个道理:在权谋深重的朝堂上,面对一个表面温文尔雅、内心复杂多变的君王,直言敢谏的臣子往往难以生存。周衡的悲剧,正是这一点的鲜明写照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新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